汪德龙,1958年生,广东潮州人。现为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美术师,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代刻字委员会委员,中国国画院副院长,中国民族画院理事,北京丰台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其作品入展“全国第二、四、五,六、七届现代刻字艺术展”(其中第四届获金奖,第五,六、七届任评委),“全国首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奖赛”获现代刻字组金奖(第二届任评委),“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”获金奖,“远太杯全军书法大赛”获金奖等。
“走马岭南”全国获奖军旅书法名家十人展,中日二十人刻字艺术交流展。诸多作品被民族文化宫等单位收藏。入编多部大典。
曾为《英雄》,《十面埋伏》,《千里走单骑》,《武士》,《太行山上》,《新丝绸之路》,《延安颂》,《船政风云》等影片.电视剧题写片名
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
戊子初冬,我受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的委托,策划组织全国获奖军旅书法名家10人作品展暨捐赠活动走进汕头,有机会认识了为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电影《英雄》题写片名的汪德龙先生。
故里乡情终不忘
也许是长期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,从发型到衣着都恰到好处,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。虽然是潮州人,但30余年京城的生活,一口标准的京味普通话已经淡化了少时的口音。虽然说起乡音,德龙先生感到不十分流利,但回到故里,乡亲相见,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我邀他到老市区吃夜宵,他对家乡的美食赞不绝口,他说虽久居京都,但无时无刻不关注家乡的发展,牵挂着家中的老母与亲人。德龙告诉我,潮州古城人杰地灵,自己从小受到其深厚的艺术熏陶,从小就与书画结缘。他在军队从事电影美术近30载,已享受师级干部的待遇,但如果没有儿时家乡师长、亲人的培育提携,就没有今天的成就。其言词切切,不难看出其时时刻刻热爱着生育他的潮汕大地的游子情啊……
他从小喜欢的书画成了他一生为之努力的工作。新兵连一结束,他就被慧眼识珠的部队首长安排到机关电影放映队,在学习电影放映技术的同时,负责部队的文化宣传,他出色的书画艺术天赋很快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发现,把他调入制片厂做美术兵。德龙抓住了这机遇,不断奋进拼搏,他把自己当作一团海绵,在八一电影制片厂这个艺术的天地里不断地吸取艺术的营养,他从美术兵做起,当过没有台词的蒋兵乙,一步一步地提高充实自己,在电影美术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,星移斗转,使他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一位资深的高级美术师。
亦书亦画,刻字治印亦风流
在经营电影美术的同时,德龙把眼光投向中国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学习与研究。他在完成电影厂交给的任务的同时,经过不断的探讨,拜师求艺,他的书画艺术已达到了一个新境界。其书法作品在全国和全军的大赛中屡屡获奖。视其来汕展出的书作,不难看出他深厚、扎实的基础,线条浓厚大气,墨色自然,结体险峻出奇,他的书作感动了汕头的书家与书法爱好者。他还是全军二届刻字艺术大赛的评委,其书画作品所钤之印大都出自己手,我以为都是上乘之作,古朴、沉稳,线条老辣,构图生动。临别时,其送吾“顿悟”闲章一方,令我爱不释手。
妙笔写“英雄”
张艺谋导演的电影《英雄》风靡全球。其片名“英雄”二字就出自汪德龙之手。
张艺谋对电影艺术的要求近乎苛刻。在名家荟萃的京城,要打动张艺谋的确不容易。汪德龙告诉我,为“英雄”题片名,张导邀请了10多位名家同时来写,为了能打动张艺谋,脱颖而出,汪德龙委实下足了功夫,他以自己熟悉电影行当的有利条件,找资料、看电影,熟悉影片的剧情,探讨影片表现手法与风格,也琢磨张导的用意,同时参照日本同题材片名的演绎方式,构思整体要表达的意境,终于写出了让张艺谋一看就满意的“英雄”。给张艺谋写了“英雄”以后,他也成了张艺谋的好朋友,张导的好几部影片片头都请他题写。
我要为全国获奖军旅书法名家来汕的活动制作一部专题片,我突发奇想,虽然没有张艺谋《英雄》的巨鸿大作,但一定要德龙先生为之题片名,打电话给在潮州探亲的德龙,第二天,他就托人把有着“英雄”一样气势的“走进汕头”四个大字快递给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