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画院简介 名人名家 新闻中心 展览快讯 地方分院 名家艺术馆 站内公告 联系我们
 站内公告


   中国国画院是政府批准设立的社会公益一类文化单位(非社会团体单位),肩负着组织国画创作、开展理论研究、举办学术展览、进行指导培训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,是国画创作与研究的中心。建院以来,坚持“二为”方向、“双百”方针,坚持以“人民为中心”的创作导向,坚持“三贴近”原则,弘扬主旋律,提倡多样化,在国家文化部的关心支持下开展工作,充分发挥中国国画院职能作用,推动全国国画创作,贯彻文化惠民政策,深化公益文化服务,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,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 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画院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,繁荣艺术创作的发展战略,根据发展的需要,作出了提升中国国画院建制的重要决策。2015年12月根据艺创字2015年第(07)号批文进行转制,实行中国国画院艺术家工作室制办公,经费来源为项目拨款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,设院长1 人,常务副院长1人,副院长10人(专职),秘书长1人,下设办公室、艺术工作室、艺委会部三个职能部门。画院的中心任务是创作,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服务于人民、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。当前,画院正坚持以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,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,开展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主题实践活动,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,潜心创作,践行中国精神。

中国国画院唯一官方门户网站:

www.zgghy.org


中国国画院第五届院委会成员名单


首席名誉院长

胡宝利  王茸五

名誉院长

王广义  皮宗元

院长

王   斌
常务副院长
谢晓钢
副院长(排名不分先后)

吕维超  徐作康   萧   华  

刘继聪  方树仁   袁志强

姜建荣  郭金栋   成   昱    

顾   杰  刘   岩   张卫东

邓孟德  袁   成   赵茂祥

余华富   张桂香  红   霞

袁伟东  李秀香   谷雁冰

蔡卫强  宋福臣   吴月礼

计韧锋  何剑华   师碧霞  

谭双源  董建平   凌录平

文贵生  翁子易


    

秘书长


副秘书长

高兴勤   柴   敏  柳有三

冯怀星  黄加琴   刘鸿军

俞佩佩  张复祥   刘邦才


院务委员

王   斌   王金水  王广义
萧   华   宋福臣  张卫东

何剑华  谷雁冰  方树仁

吕维超  姜建荣  邓孟德  

蔡卫强  凌录平  袁伟东

计韧锋  谢晓钢  李秀香

张桂香  郭金栋  顾   杰

余华富  徐作康  刘继聪  

皮宗元  袁   成  陈海天  

吴月礼 师碧霞  袁志强    

魏   萍  红   霞  谭双源 

赵茂祥  董建平  刘   岩

柴   敏  成   昱   文贵生

翁子易  冯怀星  黄加琴

刘鸿军  俞佩佩  张复祥

刘邦才


  



中国书画院第四届院委会成员名单



名誉院长

邓孟德

院长

王   斌

行政院长


常务副院长


副院长

王金水  陈庆祯  刘继聪  萧   华  

陈海天  曾昭才  邓锦铭  赵新骅

叶士浚  乔治华  高兴勤  袁  成
秘书长

萧   华(兼)

副秘书长

冯裕山  黄加琴  陈   松  李   彤

张复祥
特聘书法家

叶国宽

高级书法师

夏经伟  唐秀慧    王永乐  云生华
孙宝根  俞祚福    王士国  冯光军

苑云远  欧阳锡锦 崔吉荣  贺飞马

唐浩洋  方建华    鲁连庆  王大勇

张兴华  杨家育   卞允斗  邓冬平

王佰轩  宋   勇

一级书法师

赵敦新  许观金  纪   鸿  孟庆良

司君山  毕俊娟

创作员

李  璐

青少年书法艺委会

杨海帆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方向书法作品网络展
陈楚燕书画网络展
龙瑞、王永亮山水画作品展在江
杨鸿宪网络作品展
九州同庆,中华圆梦——“数风
关于增补李绍东为理事的通知
水墨齐鲁·当代山东代表性画家
第六届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
第六届中国书协工作委员会委员
孙伯翔书法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
“家在山东——倪萍绘画作品展
首届全国“三名工程”书法展在
文化部2013年全国美术馆馆
“镕铸丹青——覃志刚书画展”
“激荡与圆融”吴国平、蒋金明
文化部2012全国画院专业人
何仕效书法作品网络展
张伟革花鸟画作品展在山东济南
“微云起泰山---曾来德书画
中国肥城第十二届桃花节暨全国
 
 展览快讯
“龙门气象·中国山水画作品展”在北京宋庄一耕美术馆开幕

   

 

 

“龙门气象·中国山水画作品展”

   在北京宋庄一耕美术馆开幕

 

  一、 主办单位:中国宋庄一耕美术馆

  二、 展览组委会:龙瑞  刘罡   张桐禹   石峰  陈一耕

  三、 参展人员名单:龙瑞  范扬  (以下以年龄为序)

  彭国昌  周逢俊   韩  浪     管民钢   熊洪钢

  曹建华  刘  罡  王爱宗  唐辉  张桐禹  陈一耕   袁学君   李晓松   石  峰

  四、 展览时间:2012年12月9日上午10点开幕

  六、 展出地点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艺术东区 一耕美术馆
 
  百余年来,中国画坛随着西方绘画的渗透和引进,发生了许多文化生态上的变化,特别是我们或主动、或被动所采取的种种应对措施和权宜之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,正在当今中国画坛中发酵,中西方绘画的界限正在消弭,中国画品评和理论也被西方绘画的标准和概念所取代,中国画品评的中西双重标准获得了普适性。这样一来,或以西立足,或以中为本的各色人等都可在不中不西、不伦不类中安然立身,中国画也似乎成了有点造型能力就可任意挥洒的画种了。画种边界的消弥,笔墨难度的降低,使得中国画由“指哪打哪”变成了“打哪指哪”,中国画的审美与趣味的内在魅力难以展现,笔墨幻化、耐人寻味的作品越来越少了。时下许多国画作品,画法之奇特、手法之奇怪、效果之奇绝,可谓超越前贤;但就是少了些笔墨韵味的耐品性,作品成了一次性消费品,很难让观众“反复利用”,欣赏不已。
 
  中国画笔墨是随着唐、五代水墨样式大规模兴起,随着南北方山水画的分流而自发、自觉的。到了元代,笔墨法式在文人画家的催化下开始自立,中国画,特别是山水画,也完成了由通过自然体现笔墨向通过笔墨表现自然的语汇转换。中国画笔墨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立也完成了自身的进化历程,形成了一整套从图式到法式的笔墨规范。笔墨法式的建立,不仅标志着中国画艺术形态的成熟,也为画家们自由运用绘画语汇提供了方便,中国画也随之进入了探讨笔墨语汇自身如何应用的阶段,而不再是如何发明笔墨。就像中国汉字成熟后就进入了如何运用汉字阶段,而不再是发明汉字。但是,以笔法、画法、皴法为核心的笔墨法式构建,导致画家们用现成的法式套路也可生成画面,画在有些画家眼里,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已大可不必,只是一味地在纸上玩弄笔墨,此种现象在清代“四王”末流那里更为严重。“四王”末流给中国画发展带来的流弊,使我们误将矛头对准了传统的笔墨法式和传统经典,把中国画笔墨规律骂得一无是处,完全忽视了是我们自己在运用上惹的祸,而不是传统笔墨法式本身的错。因此,我们在认识当代中国画本体自律时,要厘清纵向绘画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偏差,惟其如此,才能真正把握住笔墨要旨,正本清源,涤除横向与纵向对笔墨的种种遮蔽,使中国画回到健康发展的路数上来。
 
  中国画笔墨是从自然中化育出的人文载体,是赞天地之化育的文化方式与手段,是以点画外化的笔法和画法,它的形态是确定的,各种画法、皴法就是在这确定的形态上确立的。由于中国画笔墨是从自然中以文化成的,因而它里面也就有了自然与人文的文化信息,并且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然美,成了画面形象、章法之外的审美元素。我们主张的“正本清源”就是要寻找到中国画的笔墨根柢,然后再生发出去,用艺术语汇去创造艺术。在某种意义上说,中国画笔墨不仅仅是个绘画媒介,它也包涵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,是中国画家文心所系的文化符号。有了它,中国画作品便生机无限,便可“远观近玩”;没有了它,中国画作品便成了抽去灵魂的“行尸走肉”。我们应该明白,中国画笔墨并不仅仅是描绘物形、塑造空间的手段,我们还要在画面中给它以独立的生存空间,中国画重散点透视、重视平面性,也给笔墨的绝好发挥留有了很大余地。实际上,中国画从工具材料到手法要求,从观念认识到实践操作,都是围绕笔墨而展开的,是为笔墨的有效实现而作的文化,只有在具有精纯的笔墨前提下,所谓现实性与写实性才具有艺术上的现实意义。
 
  中国画虽然需要手法与技术的内在支撑,以人为的艺术手段去完成画面,但它又不仅仅止于“技”的层面,而是“提技进道,以道御艺”的互济产物,是人为手段与人文认识的完美统一。从“道”的层面来认识中国画,不仅可以造就画家本人的人文心性,也可帮助画家增长调动笔墨的能力。这就需要画家不仅要有功夫上的炼就,更要有对传统文化、传统文脉的理解与梳理,用文化去蒙养自我,提高画家作品的艺术品格,而艺术品格的提升是以画家个人品格的提升为基础的。不重视文化对画家的造就是当代画坛的通病,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中国画笔墨的重新认识,因而,梳理传统文脉、贴近文脉就成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重要问题。如果说,“正本清源”是从当代中国画笔墨性方面由下向上追溯源头的话,那么“贴近文脉”就是从中国画的文化性方面由上向下疏通源流了,这也构成了以笔墨为核心的两翼,以便确保中国画当代发展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。
 
  由于中国画的现代性品评尺度已渐被西方绘画的现代性所陵替,因而,我们很少关注发自民族绘画内源的现代笔墨转换,这也许是我们不重视笔墨语汇的缘由之一。但是,我们有理由相信,时代的进步终将抖落历史对中国画表现语言的“遮蔽”,让我们认清笔墨对中国画的重要性。
 
  此次画展的参与者就是在中国山水画笔墨探究方面根柢传统,注重山水画表现语汇的升华与提升,走出了他们自己的创作道路,他们的探索履迹也许会触及到中国山水画时代发展的本体方向,果如此,其意义则重大矣。
 
  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
 
  龙瑞草于吼石堂灯下
上一篇:“《东方艺术·书法》提名全国青年书法二十    下一篇:高雪松风景写生作品展在北京后海画舫开幕
 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新文人论坛—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开幕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版权所有:中国国画院   京ICP备10017515号 办公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3层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邮箱:zhongguoguohuayuan@126. com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国国画院数字信息中心主办